close

但即使睽諸其中最具專業像、勞動條件最佳的醫師,一個早上的門診常要看一百多號病患、平均每個人僅有數分鐘,試想,無論這位醫師再有專業與愛心,恐怕也無法在數分鐘之內發揮出來吧。如果不談勞動權益、勞資關係,「專業」、「證照化」恐怕難以成為擺脫職場困境的救贖。

在各式職業日益「證照化」的盲目風潮下(日前有新聞說甚至連清潔工都要證照化了),以醫療產業來說,同一棟醫院中,就會有前面提到的、那麼多種的「專業人員」。就勞動權益來看,「專業」會加強個別職種工作者的內聚力、還是加深他們彼此間的區隔呢?從策略上來看,這些「專業人員」應該分別成立自己的勞動權益組織呢?還是聯合在一起方足以對抗醫療產業化的趨勢呢?

總之,不管是醫療還是其他產業,勞動權益團體如何形成策略來吸引基層工作者加入、以回應「專業分殊化」的趨勢呢?這篇文章只是點出一些問題面,因為缺乏具體材料與實踐經驗,筆者目前也無法回答。姑且把幾點札記先寫出來,希望對於未來的討論與實踐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

《我們不是顧嬰仔的查某人:教保人員的生命敘說》,孫嫚薇,2005,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碩士論文。

《假面天使:護理人員的認同政治》,朱政騏,2005,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