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書十五年之後,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學生們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同事們和她一樣都有個相同的問題:「為什麼今天的學生越來越難教?…」
於是,她讓時光倒流,重返新鮮人生活……
本書作者匿名的麗貝嘉‧納珊(Rebekah Nathan),是美國一所型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教了15年書之後,她發現自已無法瞭解當前大學生的行為舉止。她和同事商談,發現大家都很困惑:為什麼今日大學生變得那麼難教?現在的大學生比以前愛作弊,更無禮,更無精打彩嗎?他們到底關不關心成績和教育?納珊決定利用休假一年的時間,以高中畢業的良好成績,獲准註冊入學,混跡在大一新生之間,「刺探」現代大學生是怎麼回事?
為了體驗學生生活,她搬進學生宿舍,登記了全讀課程。她在學生餐廳吃喝,加入學生俱樂部,並且以五十來歲的年紀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定期玩翻翻滾滾的排球和拉拉扯扯的美式足球。納珊成功地處理她的身份問題,發現班上同學難得問她私人生活,或是她為什麼以這種年紀上大學。
《當教授變成學生》是納珊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大學教職員的訪問、交談、互動,以逐日細心觀察為基礎,所撰寫的真實大學生活。是學生、家長、教授、大學行政人員、以及今日任何關懷高等教育的人都應該讀的書。
作者做田野調查的時間是 2002-2003 這個學年,第三章 As Others See Us 說的是外國學生眼中的美國大學生活。作者的原意應該是藉由和異文化比較來瞭解自身文化中太習以為常而忽略掉的事,但我比較有興趣的則這些外國學生比較母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時,關於母國文化的那一部分。
這本書越到後面越有趣,第四章 Academically speaking.....是關於校園生活中和課業相關的事。一般傳說中,在美國的課堂上學生都會很踴躍地發言,老師也鼓勵學生發言。但是作者觀察到的卻和我們常聽到的傳說不一樣,甚至可說完全相反。老師的確希望學生提問,或是回答問題,不過學生的反應往往不如預期,所以作者有好幾次覺得他幾乎用拯救老師的態度來發問。我覺得對其他學生來說,這種行為不只拯救了老師,也拯救了其他同學;如果班上有一個喜歡發問的傢伙當然是最好不過了,因為這種人會在老師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時提出一個適切的問題給老師回答,好結束這場儀式。不過好問的傢伙並不是在學生中受歡迎的對象,作者用他歷年來在自己的人類學課上做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作者認為學生對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特別在乎「均等」。表現太突出或是和教授走得太近都是破壞均等的行為,這是不受同學歡迎的。是教授可能會很喜歡這樣的學生,因為這種學生的表現符合大學教育的理想形式。不過這種理想形式是很難在真正的大學生身上看到的,因為大學吸引學生的地方是「大學文化」,而不是傳授的知識。看到這裡,我大概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很多美國學生會花那麼多時間在非課業的事務上﹝例如打工、party 等等﹞,而不是如教育家希望的全心全意讀書,蓋追求的目標不同也。但是,如果學校有可以滿足傳授知識和大學文化的課,這門課自然就要被稱為「完美的課程」了。這章最後提到的性學課就是這樣的課程。
第五章 The Art of College Management 討論的主題的確是一種藝術,攏統來說就是管理時間的藝術。時間管理是在新生訓練中說到爛的事,但開學後你就知道管理時間的技巧比學校告訴你的複雜許多。實務上,從開學前安排課表、選課,到開始上課後分配時間給各科目,一方面兼顧大學生活﹝就是課外的事務,打工、遊玩都算,對大部分美國大學生來說這其實才是最重要的﹞,這些都可以說是一門藝術。本章後半段討論如何限制功課量,這也是種藝術,難度不輸安排課表。他討論了三種方法:翹課、跳過預習﹝預習通常指在上課前讀完指定的章節﹞、作弊。其中對於作弊,作者使用 cultural relativism 的角度來分析大學生作弊的行為,我覺得這是本書最精采的一段。但請不要看了這段以後就把作弊當成理所當然,因為不作弊卻還能拿高分才是王道啊。
(如有侵權行為煩請告知!!謝謝~)
本文摘自: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735.html
http://www.ncp.com.tw/product_show.php?sid=115580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