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錄自:30雜誌http://www.30.com.tw/spot/trend/trend.asp?ser=11207&Pg=1

   不久前,英國倫敦市區發生恐怖爆炸攻擊事件,佛光山的年輕法師們立即與派駐倫敦的法師們連上線,商討著如何做災後撫慰人心的工作,今天,就算身處佛門中的30世代,也能在非營利組織中,將衲履足跡伸展到海外。

    遠在中南半島的柬埔寨,一群來自台灣的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青年,與來自全球各地的非政府組織合作,在不畏地雷與酷熱天氣的威脅下,協助當地難民與街童成立流浪之家,並關注失學兒童的教育與發展。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21世紀是非營利組織的世紀。」

    為什麼21世紀是屬於非營利組織的世紀?

21世紀的「第三勢力」
    因為非營利組織在20世紀晚期的蓬勃發展,已經在21世紀的今天,形成社會的一股磅礡力量。一生致力於企業組織管理的改造工作,晚年的杜拉克卻開始將研究重心放在非營利組織上,因為他觀察到非營利組織已經成為先進國家中足以與政府(第一部門)及企業(第二部門)分庭抗禮的「第三部門」。如今,擁有超過一百萬個非營利機構的美國,平均每兩位成年人,就有一人參與非營利組織的工作,由此可見,非營利組織的龐大力量,已名符其實地成為杜拉克口中所稱的「全美最大『雇主』」。 科技也為21世紀人類生活帶來衝擊,無論是在人口結構變化,或是全球化影響,光靠政府與企業的力量已不足以有效解決。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由是說:「政府與企業所漏接的球,需要有人幫忙一一接起來,這就是非營利組織的工作。」

「無國界」的超然力量
    非營利組織也在21世紀的國際事務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根據國際組織年鑑統計,20世紀初期,全世界非政府組織僅有176個,到了20世紀晚期時已經增加至6000個,跨入公元2000年後,聯合國甚至登錄了超過5萬個非政府組織。這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展現的多元服務與救援力量,已讓各國政府與企業都望塵莫及。

    例如提倡世界環保運動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International),其長期對環境保育的行動,已經獲得全球400萬人的支持,並在全球30個國家設有43個分處,擁有專任員工1200人。

    另外,在國際上受人敬重的「無國界醫師組織」(Medecins Sans Frontieres),是由一萬名來自全球70個國家的專業醫師志工所組成,28年來他們走遍全世界天災人禍與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專業的醫療行動與人道救援,在19個國家擁有分支機構,並獲得199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台灣的非營利組織這幾年也從國內走向國際,曾與慈濟基金會多次在國際人道救援上接觸的無國界醫師組織,就對台灣志工熱情助人的印象十分深刻;其他諸如佛光山、法鼓山、台灣世界展望會、台灣路竹會等非營利機構,都以靈活的管理,在國際上提供有效專業的服務。

    非營利組織在國際間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使得聯合國已進一步將一個國家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情況,視為國家競爭力的表現。

30世代的「非典型」沃土
    然而,非營利組織究竟與30世代有什麼關係?

    因為今天的非營利組織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養老樂園,加入非營利組織工作或許在過去被視為沒有競爭力,一些年輕世代的朋友也曾表示:「等我老了,退休了,我再去非營利機構裡擔任義工。」

CEO的自我養成
    但是,台灣有愈來愈多的30世代積極投入非營利組織這塊另類的工作領域中,在非營利組織向來資源不足與磨練不斷的環境下,他們是自己的CEO,包辦所有大小瑣事,在有限的資源裡爭取無限的空間,反而因此培養出更多元的能力。

    至於,非營利組織為什麼會吸引愈來愈多的年輕世代加入?因為非營利組織在今天的台灣,已經成為日益重要的社會力量。

    提供多元發展

    相較於多年前台灣曾經是一個接受世界非政府組織援助的國家,以及非營利組織過去在一般台灣人心目中,僅止於做善事的刻板印象,1980年代以後,由於經濟起飛與政治開放,台灣社會也開始展現民間的活力與熱情,非營利組織以多元化的面貌相繼成立,關注更廣泛的普世議題,如今台灣已擁有超過2萬5000家的非營利機構。

    1990年代,台灣的非營利機構開始將視野拓展到國際上,關注並實際參與國際救援行動,而這些救援行動需要有大量具備熱情、使命與體力的青年生力軍投入,無形中便提供許多工作機會給年輕世代。

開拓國際視野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江顯新觀察,非營利組織隨著全球化的腳步而日趨專業與分工,所以在人才的需求上也更需要專業人員進來;而這些加入非營利機構的年輕人,也因為非營利組織國際化的腳步,得以隨團到世界各處去親身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從而獲得人生寶貴的機會。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說,台灣現在彷彿關在自己的甕中,年輕一代淹沒在各個話題延燒的口水戰中,這樣要如何培養國際視野?所以他強烈建議30世代來非營利組織走一遭,就算進進出出也無所謂,收穫難得。「要培養國際觀,就到非營利組織來!」杜明翰這麼認為。

「下一個社會」的競爭力
    在《下一個社會》(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beyond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這本書中,杜拉克也表示:「非營利機構能夠提供機會,讓個人擁有一個自己可以控制,也同時可以奉獻和改善的天地。」

必備軟式競爭力
    競爭力的培養不一定非得在熱門企業中才能學得,當我們的社會不斷要求30世代要培養競爭力以儲蓄未來時,非營利組織同樣可以成為培養競爭力的場域。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研究員高子景將競爭力分為「硬式」與「軟式」,所謂硬式競爭力指的是各行業中專業性高、不易取代者;軟式競爭力則是各種在專業能力之外的共通能力,例如EQ、合作溝通能力、執行力與領導力等,這些特質在非營利組織裡更能快速累積。

納入正式教育體系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感更成為企業競相效尤的對象。美國及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在大專院校提供非營利組織相關的課程,甚至進一步授與學位;不少商學院課程也將非營利組織領域納入課程中探討,因為非營利組織清楚的「使命感」是他們希望學習的目標。

    30世代的下一個社會在哪裡,非營利組織肯定佔有重要位置。或許就像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所說,30世代要思考的是,今天有一個可以改革社會的機會,你要不要把握?

    當人生不以賺錢為目的時,其實,路是非常寬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波哩 的頭像
    波哩

    Living

    波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