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城鄉差距將重創孩子及國家前途
工商社論

針對台灣國民教育改革的坎坷路,本報系中國時報台灣希望專題系列之十─兩個世界的孩子,具體陳述了最近幾任教育部長雖然相繼推出國民教育改革方案,也撥用可觀資源推動,但十年來的成果卻令人失望,不但孩子們的升學壓力未見減輕,明顯擴大、惡化中的教育城鄉差異更讓台灣的兒童,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們認為,如果教育城鄉差距不能儘快改善,屬於弱勢族群的孩子將無法藉由教育而提升社經地位,貧窮勢必成為台灣社會的遺傳現象,整個國家的前途也將因而沉淪。

專題引用了今年國中基測成績結果,「位於台北大安區的金華國中,成績果然如預期亮麗,全校平均分數為二一九分,半數學生的PR值超過九○(前十%);但同一份試卷拿到台東,全縣廿二所國中,卻沒有一校平均分數可以達到一五○,瑞源國中全校平均分數甚至只有六十二分,新竹五峰國中更只有五十七分」,證實城鄉之間因為家長所得懸殊,受教育背景歧異,以及城鄉教育資源豐富與貧瘠,乃至城鄉學校間的師資強弱不同,城鄉國民教育的結果,至少在考試及升學等形式檢驗上出現明顯的差異。事實上,類似的差異在大學教育的受教機會上也很明顯。例如,台大的學生來自台北、新竹、台中、高雄的高中畢業生為主,鄉下的高中生進入台大的機會明顯較低,很多窮鄉僻壤更是掛零。

主要原因之一當然是鄉下孩子的家庭通常經濟上屬於弱勢。去年的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即指出,二十三縣市中,台北市、新竹市、桃園縣屬於最富有的縣市,台北與新竹兩市去年的平均可支配所得超過一百萬元,相對之下,如台東、高雄、嘉義等最窮的三縣,可支配所得只有台北市的一半,約六十二萬餘元。家庭所得如此懸殊,當然提供給孩童的教育、養育資源相對貧乏,甚至很多鄉下孩子,根本不敢有升學的想法,更別提利用參加補習班等校外教育來強化自己的課程或學識競爭能力,自然在考場上比不上城市的孩子。另外,必須指出,除了原先已存在的城市與鄉村家戶所得懸殊影響國民教育成果外,在很多鄉村及偏遠地區,很多求學中的孩童,都是來自隔代教養、單親或外籍配偶的家庭,這些家庭或經濟能力低落,或根本不懂得知識、教育的可貴,孩子早就輸在起跑點上了。

另一個原因在於城市、鄉村的教育資源與設備天地懸殊。因為都市的預算較多,居住都市的市民所得較高也較能體會教育的重要性,乃至包括學校、補習班、才藝教室林立,設備及師資又好等諸多因素,城市中的孩童,在追求知識及享受教育資源上,當然比偏遠地區的競爭者擁有更好的機會。何況,譬如多元入學的新方式的引入,更讓金錢在升學中的角色更重要。缺乏多元機會,不識音樂、繪畫、圍棋,未曾出國見識廣大新鮮海外世界的窮鄉僻壤小朋友,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說服面試考官相信他們應該比城市孩子優先入學。

以前的聯考制度,雖然飽受批評,甚至被指責是填鴨教育,但至少公平,絕對不會因為家長的金錢及社會地位不同而影響孩子的考試成果。現在,十年來的教育改革雖然標榜教育自由化,但教育自由化明顯對社經地位較佳的家庭有利,城鄉學生的學習落差明顯呈現M型。如果政府再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我們憂慮貧窮弱勢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追求更高、更深的知識。雖然,不繼續在學校追求知識不代表就會無知或沒知識,但社會競爭力將會輸給一般城市出身,可以順利進入知識殿堂深造的都市人,殆可斷言。其結果是,貧窮弱勢將會變成遺傳現象,拖垮一個社會的力爭上游意願及努力。

長此發展下去,受制於知識、教育門檻的官場、工商企業體系,將會因為角逐者只限於城市出身者而形同減少一半參與者,發展機會及可能成就自必嚴重受限。當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講究知識經濟的大國,利用民族大熔爐觀念吸引全世界優秀人才參加國家建設之際,台灣因為國民教育失策及教育城鄉差距而陷入死胡同,豈非作繭自縛、自毀長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波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