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商業周刊第 970 期
讓大阪萬國博覽會、東京迪士尼行銷企畫成功的超級製作人——堀貞一郎,透過語錄,帶領大家學習實現夢想的五種創造力。
我們正處在一個隨時會發生企業改組的社會裡。所以許多年輕人為了能找到工作,努力取得各種證照。但是,當他們千辛萬苦取得資格後,卻沒有真正的派上用場,不是拿證照來當副業,就是遲遲不肯跨出獨立的第一步。
證照只是工具,不是終點
和這些人聊過之後,我發現他們的思考前提是「取得證照後就會有工作」。我也常以為「目前離自行創業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要實現理想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先取得資格。
的確,像是稅務代理人、牙醫……等這種能夠提供顧客所需服務的人數不是很多時,是「一有證照就可以立刻開業」的。不過當供需人數顛倒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堀先生以武士為例,告訴我們如何利用資格。
認為「一有證照就可以開業」的想法本身就很奇怪,那種想法就跟「買了武士刀就可以變武士」是一樣的。證照是一種工具,光是買了刀子是沒辦法變成武士的。必須善用武士刀,能力要比一般人強才行。
所以首先,你要培養足以示人的技術,然後是找出可以展現技術的場所。總之,證照是一項工具;讓你有機會表現能力,不過你不能再對「它」有過分的要求了。
有很多年輕人都誤解了,以為獲得證照是終點。其實在取得證照後,必須好好規畫如何活用才是。
證照是一種工具,在現今社會裡每個人都必須要會使用兩、三種工具吧。雖然不見得都要用到,但是平常就必須先準備好,以便在需要時,能隨時派上用場。
此外,還有下一個步驟。舉例來說,宮本武藏的「二刀流」相當有名,但是他在最有名的「巖流島決鬥」一役,卻沒有使用兩把刀。那他到底是用了什麼?他從頭到尾都用了智慧。他不斷思考著如何才能勝過佐佐木小次郎的長刀,最後他用長槳應戰。也就是說,他走出了二刀流的應戰思路。所以,人要獲勝最終靠的還是智慧。
有需要的話,當然取得證照會比較好,不過也有人拿到證照後反而被綁得死死的,所以抱持著──不要被證照綁死,必須為完成目標,想出最好的方法──這樣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堀先生從戰後到目前的歷史背景角度,對工作做出了下面的看法。
現在的年輕人如果還能感受到「沒工作就沒飯吃」這個事實,那是一件相當好的事情。因為這也是工作的動機之一。現代人常因為沒工作也活得下去,所以就不工作了。以前的人,被生活追著跑,所以渴望著工作。他們的工作動機就是「只要能讓家人溫飽,不管是下跪還是什麼我都會做。」
剛開始聽到這句話我還無法意會,因為每天電視上都在播報「不景氣、倒閉、宣告破產」這樣的新聞。看遍身邊的人,也沒找到什麼有錢人。
可是在看了一些資料後,我漸漸了解堀先生的意思了。比方說從恩格爾係數(飲食費〔包含外食〕除以國內家計最終消費支出)來看,從戰後到現在,比率一路下滑,一九五○年超過五○%,不過到了二○○一年就停在二三.二%了(日本總務省統計局二○○三年二月調查資料)。當然,我們也必須考量到所得之間的差異逐漸擴大的情形;不過就文字呈現出的資料來看,真的窮到連吃飯都有困難的人畢竟是少數。
工作是讓你發光發亮的工具
對以前的人來說,用「只要工作就給高薪、讓你出人頭地」這個餌就可以釣到要工作的人。所以那個時代,經營方式、或是帶動部屬的方式都相當單純。
有經營者大嘆:「都已經給予要職,也提高薪資了,為什麼員工還是不肯努力工作?」我們只能說他搞錯方向了。我們必須注意一件事:升官加薪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卻不是員工工作動機的全部。但是有經營者繼續沿用過去經驗,以為現在仍然有效,所以就會很頭痛。經營者必須掌握並了解時代的變化。
沒有人是餓著肚子的。沒有人是不工作就會沒飯吃的。只要不浪費,不挑工作的話,日子就過得下去。這麼一來,抱持著──只要做我想做的事,一天過一天就好了──這樣想法的人就增加了。很多人都只看到眼前的事情,可是,這其實是一件令人難過的事。
所以我們要再一次的看清自己,去想「自己既已生在世上,那要如何用『工作』這種工具讓自己發光、發亮」。「重新審視自我價值來工作」──每個人都必須要有這種關心自我的心情。
另外,從前的經營者很少會用心去增加部屬的工作熱忱,只會「用胡蘿蔔來引誘馬」而已。可是現代沒有人吃這一套。因此,經營者就會認為部屬是懶得做事,「皮鞭」抽得更兇,不過這麼一來部屬的反彈就會更大,掛冠求去。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經營者與上班族,因為看不見未來局勢,感到不安茫然而舉白旗投降了。
只有一次的人生,要用茫然不安的方式走完嗎?從前和現在相比,工作的意義已經大為改變了。工作,是一個滿足人的創造性,讓人生感到滿足的事情。
人類原本就擁有一種自我提升、自我創造的熱情,擁有一種「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得到」的熱情。但是過去的「工業化社會」只把發揮這種能力的機會交給經營者而已。因為大家都必須照著經營者的指示工作才能生活,所以大量生產了一票「不思考的人」。我們必須注意這種社會現況。
這麼一來,從歷史角度來看的話,現在還能在職場上奮鬥的我們擁有非常大的機會。因為只有在嚴格的時代裡才會認真工作,只有具有實力的人才能夠被人檢討。
不過現在,顧客或是社會大眾的觀察角度變嚴格了,他們直接看的就是企業或是人的態度。
也就是說,「努力的動機」、「評量基準」是一樣的,認真工作的人會受人認真對待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所以我真的覺得自己生在一個不錯的時代。我們要給工作什麼樣的定義呢?是生存的糧食?還是讓自己發光發亮的道具?當你對工作定義的心境一改變,你就會湧出努力向前的工作意願。
以「我能做到」為思考前提
我請教做了好幾年企畫工作的堀先生,問他思考的秘訣是什麼。也請教他為什麼很多人打從心底不想思考,堀先生他說:
這是因為他腦袋裡有一種「瓶塞」。就因為有這個瓶塞,所以才會產生「你要我倒水,水也倒不出來」這種情形。所以,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把瓶塞拔掉」。有很多人連「瓶塞」都沒拔,就一直說水倒出不來,我們所說的「瓶塞」,就是「我做不到」這種阻礙你思考的潛意識。
這種「我不會思考啦、我不是天才啦、我只是個平凡人啦、我腦袋不好啦。」的「瓶塞」都是自己說給自己聽的。其實這些都不是真的。因為就大腦生理學來說,人類一生當中,頭腦只會大約使用到二○%。不管你再怎麼會用,一般也只會用到二%至三%。這是因為大腦被塞住了。所以人類其實可以無限制的思考,頭腦裡到處充滿著記憶力與想像力。
要先拔掉大腦的塞子,要以「我能做到」為前提進行思考。當你在認定自己「沒辦法」、「做不到」之前,要緊的是先設想自己是「做得到」的。你會認為自己做不到,並不是真的做不到。在放棄之前,你必須試著懷疑自己為什麼會做不到。
拔掉大腦塞子,認為自己事事可成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是真的什麼事情都做得到嗎?那倒也不是。我們來看跟前一篇完全相反的情形──有人將做不到的事情錯認為自己做得到。
不只考量自身情況,也要調查「資料」──用來佐證「目標」一定能夠實踐的根據,這樣才能夠產生客觀性。
有很多人都不看「資料」,只靠自己的想法來做判斷,所以失敗了。比方說看到一朵花,有的人會認為「這麼漂亮的花應該不會有種子。」也有的人會認為「這麼漂亮的花應該會有很棒的種子。」這兩種都只是單純的預測。
別只靠預測,還要活用資料
但是,「我知道那朵漂亮的花以前曾經結過種子。」就不是單純的思考,而是「資料」。也就是說,對查詢「資料」的人來說,在前一年就仔細觀察過那朵花,知道它會結出好種子。我都是憑著資料來做考量,而不是單純進行預測。
堀先生說的「資料」,並不只是單純的數字或是紀錄。而是能夠做為實現計畫依據的事實。要想實現夢想,「資料」是相當重要的。堀先生能夠讓許多計畫成功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他能活用「資料」。
在中小企業經營者的聚會裡,問到「你會思考未來幾年的前景?」時,會回答十年的人就已經不多了,回答二、三十年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
不做長遠思考的原因之一是「眼前的事情都不知道了」。不過,很多人就因為這一個理由,而從一開始就不計畫夢想。在這裡我也有一句話想告訴大家,那就是「要預測將來也許很困難,不過要不要寫下願望是由你決定」。
也因此,明確訂出你的願望,不寫出願望就沒辦法預測將來。接下來要思考周遭環境對你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你可能設想的範圍內進行預測。我問堀先生「那麼在預測環境變化時,要考量些什麼呢?」堀先生說,要預測十年、二十年以上的事物是有訣竅的。
首先,要客觀的審視自己的工作。接下來客觀的審視那份工作的周邊情形、世界局勢、其他商業情形等狀況。你必須要有俯瞰的角度,要有審視整體的眼光。計畫夢想要做的工作就是預測未來。預估情勢,從未來的預測當中鎖定一個目標。這才叫做計畫夢想。
計畫夢想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如果只是發呆空想,那一切只不過是幻影罷了。計畫夢想的工作是,朝著目標勇往直前,同時進行修正,鋪設前進的道路。這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
預測時局、加深自己想要做到的信念、修正前進軌道、在計畫夢想當中也要進行學習。在達到夢想前,要做的事情可多著哪。
書名:《夢現力》
作者:和仁達也
譯者:邱麗娟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6月26日
-------------------------------------------
和仁達也 簡介
和仁管理顧問事務所以及幻想行星Visionary Planet公司負責人,主要在從外部協助人才不足的中小企業,幫助經營技巧的提升。著有《成功note術——實現大夢想的五個小習慣》、《管理現金流量——解放金錢的使用煩惱》、《不好做就快樂的做!——擴大對於商業思考的想像》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