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韓良露
一九六○年代後期、七○年代初期,美國加州的舊金山,出現了兩件新生事物影響全世界。
一是以搖滾樂、文學、服飾流行為主的嬉皮迷幻文化,譬如以聖塔納樂團、感恩死者樂團、傑弗遜飛機樂團為主的迷幻搖滾風靡一時,而堪稱搖滾樂聖經的《滾石》雜誌,恰恰也在舊金山創刊。而在文學方面,則有傑克‧凱洛亞克(Jack Kerouac)、艾倫‧金斯柏格(Allen Ginsberg),以及「城市之光」(City Light)書店等所倡導的「跨掉的一代」運動。在服飾流行方面,喇叭褲、迷彩襯衫、男女生留長直髮、戴耳環,以及身上刺青等等,也全都是源自舊金山的嬉皮運動。
嬉皮迷幻文化,是近代史上極為特殊的精神文明,而同時另一股改變人類物質文明的力量,也在舊金山萌芽。自一九五九年,矽谷的電子公司發明了積體電路(微晶片)後,計算機啟開了人們全面擁抱電腦文明的序幕。
嬉皮文化和電子文化表面上雖然不同,骨子裡卻都是對既定社會結構的反叛,兩者各自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表達語言,也都一樣肯定自由和變化的價值。而矽谷的電腦工程師聽搖滾樂和嗑藥的習慣,也不輸嬉皮。
去年夏天,我到舊金山小住,選擇了金門公園附近海特—雅希布區(Haight-Asbury)的小旅館下榻,這一區即是嬉皮文化的神聖發源地。一九六七年的「愛之夏季」(Summer of Love)演唱會,就在金門公園舉行。當時全美各地有五十萬年輕人紛紛來此朝聖,在整個「愛之夏季」,年輕人高舉著「要做愛不要作戰」的旗幟,公然地吸食LSD尋找迷幻和天堂,在金門公園的草地上露宿、擁吻、做愛。
在「愛之夏季」中,最狂野的靈魂,是個外號叫「珍珠」(Pearl)的珍妮絲‧喬普林(Janis Joplin)。德州出生的她,一九六六年來到舊金山,因緣際會地趕上嬉皮運動的高潮。珍珠是現場演唱的女王,她在舞台上迸放的能量令觀眾如痴如狂,高亢的歌聲加上爆發的嘶喊,以及催眠般的低聲傾訴,一起創造出一個獨特無比的音樂迷幻空間。珍珠曾說,她在舞台上的感覺,就像和全場成千上萬的觀眾做愛,也難怪她的演唱效果有如做愛高潮的欲生欲死。
在今天海特—雅希布區街上,仍然會遇見一些取名叫珍珠的女孩。上身穿著緊包的彩色蠟染印度棉衫,下身是鬆垮的十八吋補釘藍色牛仔喇叭褲。在二手唱片店的中古貨(Recycled & Reckless)類別中,以及珍妮絲‧喬普林自己的網站上,舊黑膠唱片依舊賣出高價。對於一個只活到一九七○年的樂手而言,短短四年的音樂生涯卻成為永恆。
如果你到舊金山,不要忘了去海特—雅希布區,在那裡,珍妮絲‧喬普林彷彿不曾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