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84 期 不只給準退休人,也給自己,是該要賺退休金了...= ="

他們是一群準退休族,人生才過完上半場,兒女無法自立,退休金不夠多,但他們說:「親兒子不可靠、股兒子也不可靠、只有啞巴兒子才可靠。」於是,他們加入「新包租族」的行列,自己預約未來的生活費……

台北市松仁路的中油大樓裡,近來最熱門的話題是:「親兒子靠不住,股兒子也不可靠,只有『啞巴兒子』才可靠。」在中油工作三十二年的張媽媽說,她辛苦拉拔女兒長大,兩人分別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美國密西根州大藥學博士,但快退休的她,卻不敢奢望未來靠女兒養。

幾番思量,她最近終於決定,投入一百五十萬元,將原本位於捷運大坪林站後方的老公寓,裝修成六個套房。她預計,這間公寓未來每個月可收進五萬七千元租金,足夠她退休後的生活費。在中油,和張媽媽一樣的準退休員工就有一百多位,未來還會陸續增加。

而在忠孝東路五段,五十五歲的黃素清,則忙碌的整理她的小套房。過去,她完全不懂房地產,卻在三年內,靠著五百萬元的退休金,買下這個黃金商圈裡的四戶小套房,成為每月坐收十七萬元租金的包租婆。她說,房子就像是「啞巴兒子」,不會吵也不會鬧,而且每個月還會生金孫(錢)。

不只在台北,也不僅是退休族,在桃園,六十年次,在科技公司上班的林居宏,因為與太太打定主意當頂客族,不生小孩,為了自己籌措退休後的生活費,他們也養起啞巴兒子,目前在桃園擁有六十間出租套房。

上述三個人,只是近三年台灣社會現象的縮影。事實上,「養啞巴兒子」的風潮,正吹向台灣各個角落,他們也間接對這波房地產熱產生推波助瀾的效用。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指出,養啞巴兒子的現象,反映出台灣社會的「代間契約」(contract between generation)正在改變。所謂的「代間契約」,指的是親子之間,下一代要負擔上一代退休生活照顧的無形契約,尤其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仍保有養兒防老的概念。

「不只是五十歲的準退休族有這個問題,越年輕的族群,下一代撫養你的可能性越低,退休生活壓力會更大,」顧忠華說。

這群五十歲至六十四歲間的人,就像三明治一樣,被夾在奉養上一代與扶養下一代的壓力間,急著找出路。這群人在台灣現在有三百四十萬,占總人口的一五%,未來還會更多。

如今面臨人生下半場,他們的財務規畫為什麼棄股票而就房地產呢?

關鍵有三。其一,台股不振。攤開過去六年來的台股報酬率,大盤下跌一八‧二%,散戶在股市賺錢的難度越來越高,且長期下來,股票因流動性高,容易淪為紙上富貴。反映在股市結構上,散戶占總成交量的比例從八成降到近六成,許多人發現,股兒子不再可靠。

其二,利率持續在低檔盤旋。兩岸問題不解,台灣長線發展陷入瓶頸,投資不振,金融市場高達八兆資金無處可去,形成新的「台灣錢淹腳目現象」,定存利率更從十年前超過八%,跌到只剩二%。所以,靠利息養老,也不可靠。

其三,房地產走出谷底。揮別過去十年的大空頭,台灣房地產從三年前起漲,今年總推案量將突破一兆元大關,創下十年新高。而相對過去十年全球房地產大漲,美國平均房價上漲一○○%%,台灣漲幅相對落後,下檔風險有限,且在二○○八年的利多預期下,「不動產」對這個族群產生極大魅力。於是,他們紛紛加入養「啞巴兒子」的行列,成為「新包租族」。以房子的保值特性,「新包租族」的金算盤等於先賺三十年的退休金。

鏡頭再回到忠孝東路的黃素清,原本服務於日本前三大製藥公司——日商台灣鹽野義製藥公司,但三年前,公司虧損,資歷三十四年的她,也被公司優退。當時,雖然她領到五百萬元退休金,卻也陷入恐慌。「五百萬放在定存,一年才二%,一個月生活費才八千三百元,這等於坐吃山空。」她憂心著,萬一活太久,這筆錢怎麼夠?而且,這是她這輩子第一次拿到這麼大筆現金,「年紀大的人,要的不是一大筆錢,而是安定的,每個月穩定的現金收入。」

兒難靠:年輕人賺錢越來越困難 搞不好將來連買房子都有問題

至於兒子,她與先生早就打定主意不靠兒子。「現在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太大了,大環境太差了,像我們都面臨優退的問題,以後年輕人賺錢越來越困難,搞不好連買房子都有問題。」而股票投資經驗超過二十年的她,「每次買股票,每次住套房,從沒賺過錢,」她決定賣掉所有股票,變現成頭期款,買進真的套房,認真學習當個包租婆。

黃素清的心態,與內政部九月中新出爐的國內老人狀況調查結果(九十四年度),不謀而合。內政部統計發現,六十五歲以上老人,還有近六成希望與子女同住,但五十歲至六十四歲的族群中,期待與子女同住者大幅降至四成,而且教育程度越高者,想與子女同住比率越低。

進一步看老年人的資產規畫,六十五歲以上,懂得為自己保有資產者僅四三%。但到了五十歲這一代就升高到七○%。更有趣的是,這群人的資產保存形式,存款占第一(八一%),排名第二的就是不動產(占六四%)。

退休的資產規畫,首重穩定報酬與低風險,但是現在定存利率只有二%,扣掉通貨膨脹率,其實是負利率,也就是,錢在銀行會越存越薄。反觀不動產,既可對抗通貨膨脹,也有增值空間,是準退休族最愛的投資標的。

然而,寓公或寓婆自古即存在,這群現代的「新包租族」,有何不同?早期的寓公,首重房子的保值,出租比較隨意,只要租得出去即可,並不嚴格要求高報酬率。但「新包租族」的面貌截然不同,他們將過去在股市的投資觀念,複製到房市,積極要求報酬率。

「他們多半是五十歲上下的中產階級,很懂得「打扮」房子,拉高價值。」住商不動產總經理林倩觀察。以前房地產投資客頂多每坪投資個二、三萬元裝潢一下,讓房子「可以看」而已。但這一波的裝潢費已經拉高到每坪五、六萬,不止讓房子「好看」,也間接拉高房價,無論是出租或未來賺取價差,他們都專業許多。

「這波台灣房地產熱潮,可以說都是由投資客帶起來的。」住商不動產每月成交案,就有一半是投資客,林倩說。

根據經建會九月十九日剛出爐的住宅需求動向第二季調查,台北市房地產有超過二成三是投資客,而其中有近五成投資客是為了賺取租金收益。也就是說,現在台北每十個購屋者中,就有一人是為了當包租公或包租婆。

養好房:每坪裝潢費高達七萬元 吸引高階商務客,拉高報酬率

五十四歲的陳媽媽,坐在她剛裝潢好的第三戶小套房裡,正在跟室內設計師余君萍討論裝潢的細節。

陳媽媽的小套房,採米白色內裝,有現代味十足的鏡子牆,十三坪的小套房看起來像二十六坪。一坪半的浴室裡,擺著價值兩萬塊的白色浴缸。她瞄準的是付得起高價房租的日本商務人士,因為日本人愛泡澡,她就買浴缸,連三十二吋液晶電視及全套家具都備齊了。陳媽媽還在電視機旁弄了一個小儲藏室,高度可供日本商務房客放高爾夫球具。

要當現代「新包租族」,不再只是買了房子後,就等著房客上門。「新包租族」要花更多心力打扮、管理自己的房子,尋求更好的報酬率。

而對現代包租公來說,現在的低利環境,更提供了一個「小本錢做大投資」的機會。因此,不只是準退休族,連想提早退休的年輕人,都可以把握時機進行規畫。

怎麼說呢?首先,要瞭解複利的魔力。同樣的五百萬元,若放在二%的銀行定存,和投資在固定年收益四%的生財工具,十年後,後者的總資產將達七百四十萬元,足足比前者多出一百三十一萬元,這筆錢可以用來乘坐高級郵輪環遊世界,或者買一台BMW汽車。

老更富:每月固定收入比定存高 還可擁有房子供養老

但如果你現在沒有五百萬元,只要你夠勤勞、也夠耐煩,運用銀行房貸的低利率,你就擁有一個發揮槓桿致富力量的機會。

若你將此套房出租,月收租金三萬元,保守估計(每年扣除一個月租金當成房屋閒置、維修等成本),五年後,光租金就可回收一百六十五萬元,把利息完全賺回來,不僅平常的現金流量不成問題,所收的租金則可以拿來逐步償還房貸本金,二十年後還擁有一戶既保本又增值的房子足供養老。

許多人有個迷思,覺得買房子是高門檻,股票投資則是低門檻,事實不然。現在的股票投資,融資成數只有六成,融資利率則超過六%,但房地產貸款目前可貸成數高達九成,甚至百分之百,而且貸款利率不到三%。

而且,房地產不像股票,在越來越短的產品週期下,現在的股王幾年內可能變成壁紙。中信銀個金事業處副總經理陳朝林就表示,房地產的價格波動率相對股票小,只要選對地點,長期而言,報酬率會比股票好,是退休族必備的核心資產,進可攻、退可守。

當然,要投入「新包租族」行列之前,必須先認清自己的個性。政治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張金鶚,雖是國內房地產專家,也曾當過包租公,但不多久,他的夢就碎了,因為他碰上一個爛房客,不僅房子受損、租金也遲交。

此外,包租族對於景氣與利率的變化,也要勤做功課。因為利率是左右租金報酬率的關鍵因素,利低率,讓投資房地產的資金成本低、機會成本也低,但若長期趨勢逆轉,利率面臨大幅或連續調漲壓力,租金報酬率有可能會出現負值,或機會成本過高,此時就不適合從事此投資行為。

林倩指出,台灣房地產雖然近期處於三年來相對高檔,但相對國際市場,台灣房地產的長期價值仍被低估。再看經建會的住宅需求動向第二季調查,國內住宅需求面信心比上一季,以及去年同期仍持續增加,顯示房地產前景仍持續看好。而且以台北市為例,租屋搜尋者預期租金上漲之比例持續增加,已超過四成,顯示對於未來租金上漲將具有支撐作用。

而面臨「代間契約」改變壓力的中產階級人口,當他們從事業高峰逐漸轉向退休生活,手上握有的資產,勢必轉向追求穩定的報酬,這股力量,也將逐漸改變台灣房地產過去十年空頭的頹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波哩 的頭像
    波哩

    Living

    波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